历史纪录片观后感

aabao 2022-12-18 新闻咨询 62 0

文史纪录片观后感

作为一个纪录片爱好者,我来强烈推荐一部文史类片子《河西走廊》 ,下面我来从几个方面谈谈这部片子的观后感。

从情节上看,这部片子通过河西走廊的这片土壤,将历史上许多人物串联起来。军事上,有汉武帝锐意进取攻下河西,霍去病。爱情上,有解忧公主远嫁塞外。宗教上,有鸠摩罗什翻译佛经。儒学上,有郭荷,郭瑀隐居。这些人,有的在历史教科书上赫赫有名,有的或许你没有听说过,但是世界杯买球官网,他们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停留,在历史上书写了自己辉煌的一页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情节不是只有简单的画外音叙述,有群众演员参与其中,比现在的流量演的不要太好,一举一动,一颦一笑,仿佛就让你回到那个年代中去。

从配乐上来说,套用NC粉一句话,我简直要吹爆它。首先他的主题曲——河西走廊之梦 是由雅尼编曲的,就是那个音乐书上写夜莺的那位。这首曲听起来有古朴肃穆,后调悠悠谱出厚重之感与河西走廊这片土地配合的相得益彰。尤其是开头在河西走廊的峡谷之中,斗转星移于音乐相互呼应,量量结合的美感让人心中为之一荡。在纪录片中的配乐也是极为优秀的,和片中情节相互融合。

从摄影角度看,它的构图设计很用心,把河西走廊的景色拍的让人心神向往。我看完之后真的想去哪里旅游,陶冶情操。

总之看完这部片子后最大的感受就是,谁说我们中国拍的纪录片不如BBC!强荐。

历史纪录片观后感600字

中国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,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。其他的文明古国都灭亡了,因为它们的文化传承断了。中国之所以五千年来不亡国,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断,只要有文化在,国家亡了可以复国,民族亡了可以振兴。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,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成了“游魂”,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。这正是国家重视文化,尤其是古代文化的原因,从清明正式成为法定假期可以看出来。如果世界都成了麦当劳将会不可想象,没有民族和文化,人们只生活在物质中,毫无精神可言,这也是为什么要寻根问祖的原因。 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,中华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。 中华文化史是文化的多元辩证发展的历史,每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、交流、融合,都带来中华文化的跃进,出现新质文化,推动社会的前进,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、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统。 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,没有诸多区域文化,也就没有中华文化。 北方区域文化包含有草原文化、森林文化、渔猎文化和海洋文化,以及少部分的农业文化,而以草原文化为基本形态,它的一个突出特质是开放性与流动性,这恰恰与中原一带稳定的、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。游牧民族“逐水草而居”,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这个民族充满生气,充满活力,不拘一格,豪迈真刚,慷慨豪放,善于吸收异质文化,主动进取,采取攻势;但也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,使他们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,长时间内没有自己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(从匈奴族开始,北方民族相继出现一些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科学家与文学艺术家),因而当它一旦与中原接触就很容易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、同化力的农业文化相融合,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史。 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,有的衰落,有的消亡,有的融入了其明。而起源于黄河、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,却延续至今。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。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。任何民族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,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,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。各民族的文化,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,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人类文化的共性特征。

历史纪录片《楚国八百年》观后感

《楚国八百年》是一部描述湘楚历史的纪录片,共分为八集:初生、觉醒、受挫、称霸、歧途、劫难、变革以及涅槃。这部历史纪录片不仅完整的讲述了楚国这个具有800年生命的历史与文化,还对湘楚之地绚烂多彩的历史典故、图腾崇拜、甚至衣食住行都进行了融合讲述。只从纪录片容量上来说,给观者的是无尽的震撼。

有意思的是,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讲述,很具有“拟人化”的味道,如果将观看视角拉远,这份“楚国”全传,以一种戏谑的角度来解读的话,让人不得不佩服处处彰显的“生活哲理”。

一个励志崛起的大楚国

从楚国前期发展来看,整个楚国的发展就像是一个“励志青年”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。

楚人自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,是具有很纯正的“皇室血统”的后代。实际上,他们更像是一个被后妈发配边疆的弃儿。他们苦苦地等待着皇室的认同,带他们脱离这个苦寒匮乏之地。但是,要想别人正视你,你必须拥有实力才行。这一点楚国毫无资本。终于得到商朝气数终结的时刻,楚人这次占到了拥护周朝的队伍里,终于获得了一个“认可”,获得封地“五十里”。从而楚人有了“楚地”,有了第一份“家业”。但是这个家当太渺小了。楚王去朝拜周王室,只能带几斤猪肉和茅草。这样的寒酸换来的是周王朝的傲慢与冷漠。

知耻而后勇。当知道“实力”才是拿到话语权的底气时,楚国奋起了。他们不断的扩张自己的版图,用最原始的方法“抢”,让自己变“强”。什么规则,什么礼仪,东西到手才是最真实的。甚至,无视周朝的礼法,还做出了“以子封王”的天下之大不韪之事。正因如此,楚人虽然有了说话的底气,但是更加被整个“中原系”排挤,甚至送了一个“蛮”的称号。就像现在一个人用各种手段,变成了暴发户,最终大家只给一个“土豪”的名字一样。但是,不管如何,楚国发达了,让大家不得不听他的话。

一个被“爱情”伤害的大楚国

贯穿整个楚国发展的故事,有一种说不出的“悲情”,用爱情来概括很形象。

楚人从发迹之初就一直羡慕着“中原文化”,他们也一直积极地寻求着“中原文化”对于他们的认可。就是这条“认可”之路,让楚人受够了苦楚。

当初因为没有实力,你正眼都不瞧一眼人家,于是楚人奋发图强,让自己有了话语权。春秋时期,铜是兵器的重要制作原料,而楚国天时地利人和,拿下了具有丰富铜矿的铜绿山。那是楚武王付出一生的代价取得的成果,三次罚随失败,七十岁再次出征身败战死沙场。最终经过不懈努力,楚人最终拿下了“铜”的话语权,不仅拿下了铜山,还有随的铜制手艺与匠人。楚人也因此迅速强大,成为一个席卷江汉的大国。

进入春秋五霸的时代,在经历了齐桓公、宋襄公以及晋文公相继称霸之后,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,也想要参与进来。他们想以自己的实力被中原文化系统接纳。但是,也正因为他太强大了,尤其是以军事力量为标志的“强悍”,换来的是整个中原的心理上的疏远。楚成王,在见识了各种“尊王攘夷”,“尊崇仁义”,以及“文武兼得”的各种称霸道路都失败之后。他毕生都在思量如何以自己的资源实现“称霸中原”的难题。还好,楚庄王最终实现了,在志得意满的时候,竟然想代周而取天下。出现了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典故“问鼎中原”,却不想得到了“在德不在鼎”的答复。

到此,这场对于“中原文化”的追寻,终于找到了一个“答案”,以及看似可行的“路径”。

中原的各种思想、文化以及各种习气、作风汹涌地涌入楚国。楚国在疯狂接纳的同时,有更极端的演化。就像楚灵王的“楚王好细腰,宫众多饿死”一样,简直有些荒唐了。

一切的一切,有一种,我爱极了你,就要变成你喜欢的样子,甚至变成你。

一个最“凄美”的结局

为爱奋起,为爱发疯,也为爱失去自己,最终让这个爱情的烈火把自己烧成灰。

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与全情接纳,将楚国带进入了“礼法精神”魔咒。不仅变成你的样子,还要变得比你还要好,那也许才能得到你的爱意。楚国的强大,楚国的任性,让他们逐渐走向了歧途。极度奢华,不思进取成了楚国发展的极大阻力。近800年的发展,一方面为这个大国积累下了强大的根基,也为其留下了诸多毒瘤。楚国的贵族就是这个国家越来越担负不起的魔咒。楚国几次改革,都是想挖掉这个毒瘤,但是屡试屡败。真是令人惋惜。

故事马上要结局了,时间也走到了战国时代。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,与春秋五霸不同,战国七雄凭借的手里的刀枪与秉实的余粮,说到底就是“钱”和“枪”。说起来有点可笑,当初楚国以自己的彪悍抢得土地,挣得钱粮的时候,人家告诉你“在德不在鼎”。当楚国真的耐心的,不断修炼自己的“德”,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比“中原文化”更懂“礼乐”的王者的时候,时代却告诉你,原来的你才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人选。想来真是可笑,亦可悲。

也正是这种失去自我的偏离,楚国在极端中原文化的浸润下,这个国家最大的毒瘤——楚国贵族已经成了难以治愈的极大难题。虽然屡次改革失败,但也算是为楚国争取了不少时间。却不想,屈原改革成了这个华丽章节的终曲。

楚怀王上位时,楚国国力丰厚。这真是一个幸运又极其不幸的承位者,在800年的历史长河中,先辈留给他的是秉实的国库,强健的军队,华丽的文化,以及一群难缠的楚国贵族。前面的一切让楚怀王有底气改革,后面的一切让楚怀王不得不改革。战国的虎狼时代,秦国的商鞅变法让这个邻国迅速强大,眼看已是霸主气。尤其是,“连横”与“合纵”的纷扰,更让时局变化莫测,世事难料。也正因此,“仁义礼智信”已经毫无约束力,甚至成为阴谋家们搬弄的砝码。

不管是屈原的手段太低也好,还是楚国贵族太麻木也好,还是楚怀王太优柔也好。楚国在经历了800年的行走之后,最后的三年简直就是一个笑话。历史虽然总是片面的,但是留下的“楚怀王被骗囚秦”故事,不管是不是,楚怀王经历了800年所接受的“仁义”教育,还是天真就真的相信了张仪,总让人觉得这是一个“蠢”极了的故事。

不管是“仁义”,还是“天真”,都成了楚国灭亡的原罪!

800年的风光,800年的追求,800年奋起与繁华,800年,四十几位君王的故事。在结束的时候,甚至都没给你一个喘气的机会,甚至最终上演了一场烈火烹油的虚假繁华。想来只能感叹可惜、可恨、可怜。最终在历史上只留下了一句话:前223年,秦军破楚都寿春,楚国灭亡。

 

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观后感

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观后感:

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,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。寒假期间,我看了100集的纪录片《中国通史》。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,或者说,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,一个生动的中国。

《中国通史》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,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,发展过程,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。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,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、经济文化的发展、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。

在《中国通史》中,背景、事件、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,采用专家访谈,民风采集,史料呈现,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,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。

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,军队、战船、天险、宫殿、城池,在3D技术的应用下,那么立体,那么现代,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。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,地动仪,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,都江堰,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。

唐太宗李世民曾说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: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,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,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。”

我想: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,然后以史为鉴,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,这才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。

猜你喜欢

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: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